价格会调整回合理区间,光伏终将走向“主力能源”的大江大海!

【文| 特约撰稿  刘志强】

上周,182硅片报价提升1毛/片,预示板块排产开始修复。

见微知著!对于整个光伏产业的价格博弈来讲,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根据长江电新初步摸排,预计7月排产大约5%—10%的环比增长。硅片价格止跌回升,上游的景气度有所好转,产业链价格趋于稳定后,下游已着手采买,对下游装机、配套辅材来说是一个刺激,需求必然会加速释放。海外从库存情况来看,包含厂房备货+分销商备货,组件端Q2比Q1整体低20%——30%,随着价格企稳,项目也会加速启动。

具体到硅片环节,其“双底”已出现,库存低+营利底。如上述,硅片价格小幅上涨,早期去库存的价格没有了,已经上涨了一部分,意味着未来4-6个季度的营利低点已经出现了。

宏观上,国家政策层面的持续支持,中美缓和窗口出现,加上降息、财政刺激,提振短期经济恢复增长预期,市场情绪触底;微观上光伏硅料价格加速接近成本价,后续需求排产将驱动产业链景气度持续向上,催化板块开始向上反攻。

对于整个光伏产业的发展而言,2023年的夏天确实是一个特殊的节点。众所周知,过往近三年中,光伏供应链剧烈波动,产业价格整体波动上扬,及至2023春节之后,以上游多晶硅环节为代表,价格持续向下,降速超出多方预期。价格剧烈变化,这引起产业相关方的担忧,也引起资本市场的动荡。

但价格不可能一直跌下去!历经扩产、跨界、资本涌入等诸多变数叠加后,时下的光伏产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关键的调整期,今年以来价格的变化正是过往各种力量积累突破的一种表现。综合各方信息,6月底,光伏产业链价格已进入“L”型走势后半段,不会再出现大幅下降。

从趋势与长远看,全球“零碳”风潮没有变化,气候问题与能源清洁化革命的迫切性更加突出,光伏大发展的趋势没有变化。因此,光伏产业链的价格也必将在多种力量协同调整中加速回到合理区间,从而构建出更为健康的产业发展生态,并加速走向“主力能源”的大江大海!

对于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价格变化,笔者有以下观察判断:

【一】全球大力发展光伏的意志依然强烈,光伏必将在能源清洁化变革中扮演主力角色。

近年,占世界GDP三分之二的经济体都在转向零碳经济,全球已有近14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碳中和目标,光伏将成碳中和绝对主力,远期需求的增加是必然。以欧盟为例,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标由32%提高至42.5%。特别是最近两年,伴随俄乌冲突,能源危机,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加快清洁能源、特别是光伏产业的发展,成为全球的迫切要求。

目前产业链价格的波动虽然对整个光伏上下游包括装机量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在双碳目标大背景下,光伏的增长潜力是毋庸置疑的,未来随着原材料供给瓶颈的突破以及配套储能设备的跟进,光伏行业的发展前景将超预期。

从全球视野来看,最近的消息是,根据世界气象组织报道,全球持续了三年的拉尼娜现象将在今年结束;2023年极有可能迎来厄尔尼诺现象,其可能带来全球性的电力供应危机。

此外,6月至今,以欧洲为代表的不同地区,高温天气下,天然气期货价格飙升30%甚至100%,天然气期货价格重启向上,电价或将重新上涨;而全球大规模的电价上涨将有望带动储能相关产业的渗透率提升,特别是在欧洲,户储经济性将凸显,降低欧洲居民的用能成本,缓解社会电力供需紧张等问题。

综合而言,发展光伏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以应对能源危机和气候问题,已显得更加迫切。光伏目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平价,随着产业链制造端价格进一步下降,光伏装机在今年、以及未来数年都极有可能再超预期。

简言之,全球光伏持续发展,这依然是未来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最确定的主题之一。

【2】大力发展光伏的“国家意志”没有变,政策层面的支持愈发强悍。

2020年9月,中国国家领导人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郑重承诺。中国一锤定音,引发全球巨大反响、共鸣和赞许。中国历来是负责任的大国,低碳发展就此从一道“论述题”变成了“必做题”和“数学题”。未来无论国内各种商业利益博弈多么复杂,都会以此目标、此趋势作为一个重要引领。

随后在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上,再次对碳达峰、碳中和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明确了“双碳”背景下我国能源电力转型发展的方向。而光伏、风电、储能等产业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必不可少的支撑。

低碳化和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压倒性趋势;中国深知抢占能源科技战略制高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当然,中国也深知自己的实力、潜力和机遇,我们完全有能力依托光伏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历史性地引领一场全球智慧能源革命、低碳经济革命。

因此,最近几年,国家相关部委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光伏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光伏的“共识”达成,产业面临的各种细枝末节的问题,抑或产业及阶段性价格波动带来挑战,必将在各种力量协同下推动下,得以解决。

不久前,中国国家领导人分别在内蒙古和辽宁调研了光伏及储能企业;而近日,一大批光伏、风电和储能企业又随国家领导人出访欧洲并参加相关工商界的公开活动。这不仅是中国新能源自身硬实力的一种表现,更是向全球能源界传递强有力的“中国声音”。

综合各方消息来看,国家层面大力支持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的意志从来没有改变,且愈发坚定。过往二十年中,从“三头在外”到三个“世界第一”,中国光伏进一步在全球引领产业发展的决心也来没有改变。中国光伏产业将在未来数十年中,在多方协力下,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

【3】相信“市场”的力量,此轮价格波动后,光伏终将构建成熟的价格形成机制。

价格波动,最大的风险是什么?去年,光伏产业价格波动上涨之时,黑鹰光伏曾指出,

当博弈最终“白热化”,突破“临界点”后,价格持续暴跌,最终伤害的可能是整个光伏产业。

换言之,价格如果过度下探,不利于光伏行业长远发展,这是大部分人不愿看到的。如果价格下跌过于剧烈,行业头部企业将降低产能利用率,现阶段产能出清过度,行业集中度也将提升,未来当行业回暖时势必让价格暴涨的戏码重演。况且,中国光伏行业今天在全球的地位和竞争力,离不开大量的技术研发创新。如果企业没有利润,拿什么进行研发创新?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短期受供需关系的影响。市场这个看不见的大手,是配置资源要素的最科学合理、也最有效率的方法与根本原则。并且,市场自带纠偏与纠错机制,物竞天择,优胜劣汰。

过往的二十余年中,身处一个兼具成长性、变化性和周期性的行业,中国光伏已经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2011-2012年欧美双反、2018年“531新政”三次下行周期与洗牌,而2020年以来疫情压力,以及供应链博弈亦对各路新能源企业形成新的考验。

笔者非常确认的一点是,产业的发展也是持续进化的;对于光伏产业而言,历经多次的周期与市场淬炼,加之“双碳”的引领,光伏产业也将加速走向成熟,未来的价格很难再现过山车式的跌宕起伏。

观察过往三年的价格波动,我们可以发现,固有的、依靠发现产业链供需变化,从而按图索骥的投资策略依然奏效;另一方面,肩负着重大使命又备受瞩目的光伏产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需要产业链协同,构建一种内生的、市场化的供需平衡机制、协调机制、竞争机制正愈发迫切。

笔者相信,经过此次的价格波动考验后,中国光伏将形成更为良好的定价机制;通过市场的力量,以及各方面的健康制度,形成更为可持续的产业竞争生态,产业链中的各环节的优势企业将实现稳定且相对快速的发展。

【4】要特别注意,部分组件企业的“极低”报价,并不代表产业整体价格变化与终端选择!

因此,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产品成本下降,受供需波动影响,光伏产品的价格一直是螺旋式下降。

6月28日,硅业分会公布了太阳能级多晶硅最新价格。与6月21日价格对比发现,目前各类硅料最高价均有上涨,最高、最低价的差距拉大。除n型料外,其余硅料最低价均有小幅下降,整体均价微跌。

综合各方消息,当前的硅料价格,已经跌破硅料企业平均生产成本,截止本周,国内硅料在产企业维持在15家,其中3家企业受市场价格因素影响停产检修,复产时间有待确定;2家企业正常设备维护,月底前恢复运行;此外仍有个别企业降负荷运行,对产量影响较小。

按照目前的需求看,多晶硅剩余的在产产能与下游需求基本相当。因此,预期未来的硅料价格降幅将继续收窄,并在不久后企稳回升。

另一方面,如前述,硅片环节通过前期的降价去库存,当前库存已经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上周硅片价格基本稳定,且略有回升。综合各方的消息来看,在各环节利润都被大幅压缩的情况下,截止现阶段,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降价幅度已明显收窄。

特别值得注意的事,在组件环节,过往数月中,频繁爆出的最低投标价,也并未受到投资企业真正的认可;部分企业的“极低”报价,并不代表产业整体价格变化与终端选择!

如你所知,光伏组件是要用25年的产品。企业没有合理的利润,也无法健康成长。因此,真正的大型投资企业、主力投资企业,除了价格,同时看重设备企业的产品品质和企业健康状况,不会贪图一时的便宜,未来无法获得质保服务。

最新的典型案例,是国家能源集团新疆公司2111MW光伏发电项目光伏组件设备采购的招标与中标情况对比。

5月23日,上述项目公开招标。梳理相关信息可以发现,这一招标项目吸引了20余家组件企业投标,竞争相当激烈,其中有非一线的个别企业报价低至每瓦1.3元,但一线企业的报价普遍高于每瓦1.4元。

6月25日,国家能源集团新疆公司2111MW光伏发电项目光伏组件设备采购项目公布了中标候选人,两个标段的第一、第二中标人均隆基乐叶、晶科能源。以隆基乐叶为例,两个标段的投标价格分别为1.506元/W、1.515元/W。注意!最低价没中标,而是由两家一线企业成为中标候选人。

这代表了什么?是投资企业对于产品品质的追求,以及对一线企业品牌的信赖和认可!

【5】光伏产业链不同环节的降价并非“等比例变化”,组件环节相对“抗跌”。

过往数月,硅料价格的下跌,也传导到了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等核心环节。

目前来看,对于降价,各环节显然不是等比例变化。

以组件环节为例,其位于光伏产业链制造环节的末端,直接面向终端应用市场,下游为光伏电站系统,复盘历史数据,硅料涨跌与组件价格并非等比例变化关系,因为组件的To C属性,其价格与终端需求强关联,而并非完全传导硅成本,导致其相对抗跌。

根据2023年上半年硅料价格单瓦降幅与组件单瓦降幅数据,1月硅料价格下降时单瓦硅成本降幅可达0.25元,而组件价格只降低了0.13元,而2月硅料价格反弹的时候,硅料单瓦硅成本上涨0.13元,而组件只上涨了0.01元,充分说明组件价格与终端需求强关联,而并非完全传导硅成本。

综合来看,在产能和库存相对较高的硅料、硅片环节,随着行业近期新产能带来的产能释放,这两个环节跌幅大于电池和组件环节,而目前硅料降价幅度已收窄,硅片则企稳并小幅上涨。从实际情况看,硅料已从高点下跌超过2/3,但同一时期组件仅下降了1/4左右。

随着硅料价格日益接近底部区域,加之光伏装机有望继续高速增长,诸多有利因素汇聚,组件价格或即将企稳反弹。

【6】降价的影响是“一体两面”,低价将加速推动终端需求释放,并对产业链价格形成积极正向的反馈。

光伏组件价格下降,下游收益率快速提高,有望带动更多的需求。

据智汇光伏调研,6月初,多家组件企业反馈,由于价格下降太快,国内部分光伏项目投资企业处于观望态度;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组件大幅降价,欧洲、美洲、澳洲等地区的经销商,都在大幅去库存减少跌价带来的损失,也减少了下单。因此,组件企业都缺少订单。

然而,随着光伏组件价格的快速下降,光伏项目的投资收益将会明显变好,下游的需求也逐渐被激发。据光伏盒子的价格分析,对于集中式光伏,在硅料为130元/Kg时,全国平均光伏内部收益率为7.46%;当组件价格为1.4元/W时,全国平均光伏内部收益率为7.76%(通常企业开发集中式光伏全投资的内部收益率IRR需要达到6.5%)。

此外,户用分布式光伏当前组件/硅料价格下收益率接近11%,相比于2022年,收益率至少提高了3%;工商业分布式光伏收益率也进一步提升,假设组件价格为1.45元/w,75%业主自用率,二类地区的内部收益率高达20.84%。有业内人士表示,组件价格若跌至1.45元/W,大部分工商业能够做到五年回本。

无疑,以现阶段的组件价格,足以加速激发终端的需求,推动整个产业的持续高景气度;国、内外需求会变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稳住价格,从而形成一个正反馈。

总而言之,从产业链角度来看,上游硅料降价对下游显著有利,传导至组件环节的价格回调有望增强运营商投资光伏项目的意愿。同时,作为朝阳产业的光伏发电,未来市场空间广阔,上游价格回落将显著刺激下游需求,需求重新扩张也会反过来刺激上游供给端的多个环节价格企稳回升。

最新的消息是,根据辅材企业(EVA、背板、玻璃)企业的反馈,6月下旬的订单量已明显增加,尤其是双面组件对应的产品。这也侧面反映了,近期的降价确实明显激活了下游的需求;而双面组件需求的明显增加,则反映了地面光伏电站需求的明显增长。

【7】光伏价格已进入“L”型走势后半段,下半年景气度持续提升!

此段落借用索比光伏网的分析:目前光伏产业链上游价格还在缓慢下降,但价格下降空间不大,即将进入“成本战”和“现金流战”阶段,总成本较高、现金流压力较大的企业,可能陷入困境,甚至退出市场。

目前,Top10企业都在争取更高市场份额,其余企业也在通过“投资换指标,指标换订单”的方式,保持生命力。从索比光伏网与观察人士的交流来看,光伏产业链价格已进入“L”型走势后半段,不会再出现大幅下降,预计下半年一线品牌组件价格将保持在相应水平,给储能和地方需求留出空间。

而在多数人士看来,组件企业让利终端电站环节,电站项目开发商正在提高项目进度,也没有必要再等到最低价格。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吕锦标在与中国证券报交流时表示,目前多晶硅价格跌幅已经收窄,全产业链价格企稳。硅料价格从30万元/吨的高点回落到10万元/吨以下,对应的组件价格已经从1.9元/瓦-1.95元/瓦下降到1.5元/瓦以下。由此推算,大型地面电站投资内部收益率将提升到8%以上,分布式光伏发电收益率就更高了。

展望下半年市场行情,吕锦标分析:硅料价格在10万元/吨以下波动,不考虑各环节技术进步和其他降本,组件价格也可以控制在1.5元/瓦以下。今年全球装机400吉瓦,组件出货量冲击500吉瓦的目标大概率实现。

【8】光伏价格阶段性剧烈波动,极大考验企业的“内功”与全球化拓展能力。

从光伏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来看,产业剧烈波动之时,最为考验企业的综合实力。对于此次价格波动的影响,笔者有如下四个基本判断:

其一,产业阶段性过剩是事实,但对于先进产能(n型)而言,并不过剩,抓住新一轮技术迭代红利的企业而言,优势明显。

其二,“强者恒强”的定律依然奏效。降价背景下,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隆基绿能、通威股份等头部光伏企业敢于在此时集体大扩产,最大的自信可能是源于对自身健康的财务状况、有性价比优势的产品以及对于光伏行业的熟稔。

比如在硅片环节,2023年可能成为格局分化之年,石英砂紧缺催化下,龙头企业凭借关键耗材保供、高效生产经营、n型与薄片化技术三大优势,有望实现市占率和单位盈利双赢。

其三,具备光伏产业链垂直一体化的投资标的,协调能力更强,受到价格波动的影响也相对可控。另外,辅材环节整体需求加速释放,配套的刚需产品如支架、逆变器、金刚线、胶膜等细分赛道,市场需求增量同样乐观。

其四,光伏组件企业的全球化竞争能力已经成为竞争的重要方向。

6月初,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在《把硬仗的氛围感拉满》一文中,通过一组对话生动描述了国内光伏组件市场的竞争情况:“所有没有海外营销力的、没有品牌的二线三线(企业)都挤在这个‘寺里’,僧多粥少,‘住持’又只看价格,不问芳华。”

李仙德还称,“接下来只会僧更多粥更少,‘住持’更粗暴。这个时候,全球化能力就显高下了。”

毫无疑问,光伏组件企业的全球化竞争能力已经成为竞争的重要方向

在晶科能源李仙德看来,“海外市场无论是集中式还是分布式,对品牌、渠道、售后服务以及可融资性的要求较高,尤其是目前国际环境下对供应链的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都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非一朝一夕之功,这些潜在的进入壁垒也预示了先发者的优势。”

这一时期,一家光伏企业自身的“内功”也显得尤其重要。晶澳科技轮值总裁杨爱青在与媒体交流时就表示,如果阶段性产能过剩出现,这对于企业的成本管理、市场品牌、质量控制、服务水平、供应链保障、内部治理及企业寿命等都将是考验。

 

新闻资讯